“新中式”不应止于“流量密码”
簪花围来源于泉州民俗,如今已成为国风浪潮的代表性元素。王福平 摄(资料图片)
不久前在泉州府文庙举办的晋江国潮品牌古城展演,汇聚了众多品牌的创新设计。福建日报记者 王敏霞 通讯员 丁志俭 摄
东南网5月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徐文锦)
“五一”假期,在泉州中山路、福州三坊七巷、厦门鼓浪屿等热门景区,头戴簪花、身着“新中式”服饰的游客随处可见。除了簪花围的标志性造型,马面裙、旗袍、改良版清汉服饰等也已成为年轻人常见的“打卡造型”,在景区和街头形成一道新的亮丽风景。
近年来,“新中式”风格在年轻人中“火到出圈”。抖音平台上,带有“新中式穿搭”话题的短视频播放量超过156.4亿。《2024抖音电商女性消费趋势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该平台“新中式”服饰订单量激增195%,其中马面裙订单量同比增长841%,汉服、宋锦外套的订单量同比分别增长336%、225%。
“新中式”虽没有准确的定义,但舆论普遍认为,它是将中国传统元素与当下审美潮流相结合,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新风尚的设计风格。“新中式”是对“中式”的传承发展,而它的“新”就体现在传统与现代的连接和碰撞,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同时,又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现代化改良。就服饰来说,“新中式”相比古着更加简约和日常化,而相比普通衣饰,它密集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更显穿着者的品位。
以马面裙为例,“新中式”在保留其优雅挺拔造型的同时,增加了拉链、暗扣和口袋,并通过改良面料和压褶工艺使其可以机洗,更符合现代人的穿着和洗护习惯。又如簪花围,本是泉州蟳埔女的一种鲜花头饰,如今已成为风靡南方的春日时尚,业者通过创新簪花风格和发饰,不仅让各地游客拍照更有“氛围感”,更释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中式”的走红,主因是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认同感和自豪感与日俱增。“新中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为消费者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而后者也通过前者的窗口被更多人看见,让更多人对华夏文脉与东方美学产生情感共鸣,二者是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的。通过社交媒体的推动,社会审美更趋多元化,“新中式”尤其成为年轻人展示个性、表达自我的“流量密码”。
产业链的迅速跟进也让“新中式”风潮的传播有了生长土壤。不仅省内各地文旅产业早已围绕“国潮”等主题大做新业态的文章,在纺织服装产业发达的泉州,众多品牌更是敏锐地站上了“风口”,参与“新中式”服装的设计、生产、制造全流程。
放眼全省,闽都花朝节、海峡汉服文化节、泉州“十龙九子”寻龙记……各类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活动掀起了更大范围的“新中式”风潮。商家们纷纷抓住“新中式”这一“流量密码”,开展相关活动,将“流量”变为“留量”。不仅在服饰界,“新中式”这股风潮还刮到了家居、餐饮、美妆等多个领域。
“新中式”走红之后,如何让这股风越吹越劲,让它不仅止于“流量密码”?
一方面,要让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格的融合更有创意、更接地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宝库”,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和动力,然而不少“新中式”产品还停留在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简单“物理结合”,应更多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机制,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产生真正的“化学反应”,诞生更多创意之作、经典之作。
另一方面,让品牌更加响亮,产品更有质量。“新中式”热潮的兴起,吸引许多资本涌入这一赛道,也出现产品良莠不齐的现象。有网友在网店购买“新中式”服装时出现货不对板、剪裁糟糕、细节粗糙等问题,影响其对“新中式”原有的良好印象。要让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培育一批植根传统、设计在线、品质优良的品牌,推出更多高质量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
当前,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一代愿意拥抱优秀“国货”文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活,更看到了国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不断增进。我们更期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以更丰富的方式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通过其历久弥新的魅力与气质,为人们繁忙的生活带去更多古朴与典雅的精神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