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红土地上 “绿” 潮涌|老区蝶变迎国庆
钟灵毓秀的福建省宁化县,多年来始终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革命老区的红土地根基,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结合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多维谋划,在“两山” 双向转化路径上积极探索,让红土地持续孕育绿色发展动能。
生态+产业,安乐多肉基地激活“两山”价值
安乐镇,空气清新宜人,水质清澈干净,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在2024年度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中,排名位列宁化县16个乡镇首位,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多肉种植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成为其发展多肉产业的核心优势之一。
在安乐镇的多肉种植基地,引进鑫旺电子商务和乐野文化等企业,大力发展多肉种植、电商直播销售和农旅融合产业,新增投资1000余万元,推行“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经济发展模式,建成全省单体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多肉基地。目前,该基地种植多肉300余亩,涵盖262个品种,2024年多肉销售收入达800余万元,日均销售多肉8000余盆。
此外,该基地致力创新,与省农科院合作研发碰碰香精油成为全国首家从多肉植物中成功提取的纯天然植物精油。目前,基地种植碰碰香多肉30万株,正在建设生产基地,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200万元。
生态+文旅,磨石寨大峡谷激活“两山”价值
水茜磨石寨大峡谷,突出“生态+文旅”模式,以“峡谷风光”为主题,利用高森林覆盖率、高落差瀑布等原生态优势,按国家4A级景区标准,打造包含瀑布群、峡谷步道、花海田园、漂流滑道等景点元素的生态景区,并延伸配齐民宿、农家乐等业态。在此基础上,景区进一步推出互动式、沉浸式新业态产品,融入文创、民宿、农家乐等周边业态元素,丰富近郊旅游内容。目前完成投资3000余万元,生态文旅带动周边经济实现年产值1600余万元。
“生态+农业”,贡米产业激活 “两山” 价值
河龙贡米,这一源自宁化县河龙乡的珍稀稻米,自公元1004年被列为贡米以来,凭借其优越的品质嵌入历史,成为宁化县的特色农产品。其优质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水田土壤富含充足有机质与多种养分、良好的水质、丰富的水量及独特的地理环境,共同为河龙贡米提供了理想的生长条件。
与此同时,河龙乡多年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依托生态资源与 “河龙贡米发源地、核心种植区” 的双重优势,一方面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推广 “贡米种植 + 稻花鱼养殖” 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实施绿色栽培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亩均增收1500元;另一方面深耕贡米文化,围绕贡米精品高产示范园建设,建成 4000㎡贡米文化园广场、3000㎡休闲公园、2000㎡伊公(伊秉绶)纪念堂,并配套接待中心、农家乐等设施,打造河龙贡米生态文化休闲园。此外,结合福乐苑杨梅种植基地、光伏长廊、稻田彩绘、贡米文化展馆等项目,融合贡米高产栽培示范、文化宣传、耕作体验、食品品尝、农业科技示范、客家饮食文化打造等多元内容,最终形成以河龙贡米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旅游区,全区年游客量突破10000余人次,实现生态、农业与文旅的深度融合。
安乐镇的 “生态 + 产业”、水茜镇的 “生态 + 文旅”、河龙乡的 “生态 + 农业”,只是宁化全域探索 “两山” 转化的缩影,全县各乡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石壁镇做好“油茶+”文章,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 “金叶子”; 淮土镇盘活红色文化资源与生态村落,推出 “红色研学 + 绿色康养” 精品线路,实现红色基因传承与生态价值转化的双向赋能……
如今的宁化,正以全域协同的 “两山” 转化实践,让革命老区的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民生福祉,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时代答卷。
- 市县动态 更多》
- 从“重点突破”走向“全域覆盖” 诏安文旅市场迎来“井喷式”增长
- 福建邵武:点石成金,山区里崛起“黄金产业”
- 泉州开发区:打造营商“强磁场” 打通企业服务“最后一米”
- 龙岩上杭探索“嵌入式养老” 打造“没有离家感”的养老生活
- “十四五”闽西红土地上的跃迁:跑出“加速度”、迈上“新赛道”、绘就“幸福卷”
- 福建泰宁县推动古城修缮和活化利用—— 古厝新生,下足“绣花”功夫
- 飞“黄”腾达、吉庆有“鱼”!连江深水养殖100万尾大黄鱼丰收上市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领衔,古田食用菌产业链特聘专家团来了
- 平潭:血脉相连越走越近 携手共建共同家园
- 福州新区(长乐区):福清引水工程正式通水 松下片区告别“有管无水”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