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昌在古雷:“绿色答卷”激荡时代回响
古雷新港城航拍图 严洁 摄
东南网10月16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苏益纯 通讯员 牟洋 卢冠琼 詹照宇)
10月15日的漳州古雷港,船来船往,依旧繁忙。九龙江古雷码头,橘红色的起重机巨臂高擎,将中沙古雷乙烯项目聚丙烯装置的产品净化仓稳稳吊起,安全卸船以转陆运。
视线越过泊位作业区,成片的木麻黄正迎风而立。这些海岸卫士已在此扎根60余载,犹如天然的绿色灯塔,为蔚蓝海洋画出生态与工业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坐标。鲜为人知的是,它们不仅是这座半岛最早的一片绿荫,还深藏着一段谷文昌与古雷珍贵的历史情缘。
202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闽考察,参观了漳州东山县的谷文昌纪念馆,赞誉他是“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优秀领导干部的一位代表”。
今年恰逢谷文昌同志诞辰110周年。这位在福建有口皆碑、深入人心的好干部,自1950年随军解放东山岛后,14年如一日带领群众治沙抗涝、兴修水利,把荒岛变成绿洲,树立起一座不朽的绿色丰碑。但很少有人知道,东山岛解放之前,谷文昌曾带队到古雷奋战过6个多月。如今在省市倾力支持下、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端智慧绿色石化基地的古雷开发区,是70多年前,谷文昌赴闽工作的第一站。
踏浪古雷
民心基石筑牢重要前哨
时光回溯到1949年。那一年,已在河南林县担任区委书记的谷文昌,作出了人生中一次重大抉择——他毅然告别解放区安稳的生活,积极响应党中央“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随军南下。一路穿越硝烟,跋涉六千里,谷文昌最终抵达福建,被任命为东山县第一区区工委书记。彼时的古雷半岛,正在其管辖范围内。
同年10月,谷文昌带领一批干部进驻古雷。此时,与之一水之隔的东山岛仍被国民党军队占据,而已获解放的古雷半岛,成了我军渡海作战、解放东山的重要前哨。
据《谷文昌年谱》记载,“为了更好地配合解放军解放东山岛,谷文昌参与了古雷和迎接东山县解放的诸多事宜,经常奔走于古雷和云霄县城之间”。在古雷,他深入渔村农户,一面智斗地方恶霸,一面宣讲全国解放大势与党的政策,最大限度团结群众,为东山解放筑牢民心基石。
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谷文昌年谱》主撰林定泗回忆,谷文昌与鱼贩林和顺在古雷结下的友谊令人印象尤深。“谷文昌同志的通讯员朱财茂老人,曾多次跟我提起过林和顺。”林定泗介绍,为进一步了解对岸东山城关区的更多情况,谷文昌注意到了常来古雷卖鱼的东山小贩林和顺。他不顾旁人诧异,主动与这位衣衫褴褛的穷苦百姓交朋友,自掏腰包接济其生活,耐心向他请教东山岛内军队、警察与社情民意等最新消息。正是通过这样一点一滴、真心实意的群众工作,谷文昌很快打开工作局面,各项支前准备进展顺利。
1950年5月12日,东山全境解放。已在这座半岛奔波半年多的谷文昌,从古雷的汕尾码头登船出发,前往东山开启新的奋斗征程。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别之后,他将在东山创造出植树治沙的奇迹,更不会想到,十多年后,他依然深深牵挂着对岸的这片土地。
植绿古雷
200斤种子的跨海牵挂
20世纪50年代的古雷与东山有着相似的自然条件,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土地贫瘠,农作物难以存活。“那时候啊,整个半岛光秃秃的,没有什么绿,中午去放牛,沙子烫得人直跳脚。”年过九旬的洪玉荣老人至今仍清晰记得当年的苦楚,“走几步就得找东西垫垫脚。大风天更遭罪,沙子打在脸上生疼,眼睛睁不开,双腿也迈不动。”
最让老人难忘的是那句本地俗语:“有灶上没灶下,有灶下没灶上。”意指,要么穷得揭不开锅,要么有东西可以下锅了却没柴火和干草可烧。这句辛酸的顺口溜,道尽了古雷当年缺林少木的窘迫生活。
转机发生在1962年。时任古雷公社宣委的陈主民前往东山拜访已是县委书记的谷文昌。尽管当时古雷已不归东山管辖,老书记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却仍在关心:“古雷解放这么久,怎么还光溜溜的?”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在陈主民心上,也让他真切感受到了老书记对故地的牵挂。此时的东山,已经在谷文昌的带领下找到了治沙法宝——木麻黄,大地正渐渐披上绿装。
谷文昌当即安排陈主民到赤山林场参观学习,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木麻黄林,陈主民仿佛看到了古雷的未来。更让他感动的是,临别时,谷文昌不仅协调调拨了200斤珍贵的木麻黄种子,还毫无保留地传授了在东山摸索出的“三步育苗法”。
在当年谷文昌乘船离开古雷的同一个汕尾码头,陈主民小心翼翼地挑回了老书记沉甸甸的关怀。这些金色的种子,就像希望的星火,被分到了古雷的各个大队。现年逾八旬的张焰章老人,当时正是古雷镇防沙造林场的一名年轻职工。曾参与这批种子播撒与培育的他回忆,大家像呵护婴儿一样照料这些树苗,当看到木麻黄终于在古雷的沙地上吐出嫩绿新芽时,“全都沸腾了!”
待孕育成林,它们成功锁住风沙、重塑了海岸生态格局,其落叶枝丫还为民众提供了重要的生活燃料,成为古雷绿色发展的最初曙光。
这场始于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征并未止步。1985年,曾经遍地沙石的古雷绿化率达到了94.6%,一跃成为漳浦县首个“绿化乡”。
点金古雷
绿色引擎叩响零碳未来
漫步于今天的古雷半岛,六十多年前种下的首批木麻黄已有数丈高。见证岁月流转,它们的身姿依旧坚韧挺拔。海风拂过,层层针叶簌簌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片热土更为深刻的历史嬗变。
立足资源禀赋,拥抱时代机遇,昔日的沿海小渔村已跃升为产值超千亿元的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谷文昌曾经赠予古雷的“种子”,也早已突破林木形态,幻化成了融于产业肌理的血脉基因,演进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若从高处远眺,一幅和谐共生的发展图景便尽收眼底:东侧,木麻黄林海苍翠,绿浪绵延;西侧,现代化工装置的金属穹顶在阳光下闪烁银辉。这座日新月异、正加速崛起的石化新城,始终保持着优良的生态底色——湾区水质常年稳定在二类以上,在海洋生态保护的各项考核中表现出色,其实践作为“绿色发展型美丽海湾”的优秀案例在省内被全面推广,成为一代代党员干部坚守为民初心、接力传承使命的生动见证。
坚实的绿色根基,让古雷在面对更深层次的产业变革时,拥有了从容应对的底气。当前,随着全球“双碳”战略深入推进,化工产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绿色转型升级的重大考验。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牢牢守住实体经济,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大力推动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正处于发展关键期的古雷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漳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古雷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郑立敏表示,“这场产业变革既是必须应对的挑战,更是古雷系统性谋划布局、在新赛道上赢得发展先机的重要机遇。”
以此为遵循,古雷开发区将牢记嘱托,与谷文昌的实干作风深度融合,在追“绿”逐“新”的新征程中奋勇争先。
历史的接力,在这一刻别具深意。1962年,谷文昌曾在省林业工作会议上剖析东山岛贫困根源,其中提到“风大”“浪潮高”等自然劣势。如今,这些昔日的发展桎梏,已成为古雷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优势。“闽南海域年平均风速达9米/秒,年等效太阳能利用小时数超1200小时。”郑立敏表示,古雷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零碳产业园”,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区位优势,为古雷构建“风、光、核、储、氢”多元能源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以“牢记嘱托学谷公、为民造福当先锋”专项活动为抓手,古雷按下清洁能源布局“快进键”:2月与中核国电漳州能源签约,共同构建“工业供气-多能耦合”的核能综合利用体系;3月福建省绿氢中试基地开工,打造风电氢联动实证系统,加速贯通“海上能源—氢储能—氢基能源应用”全链条;超百亿元中海油新能源海上风电项目有序推进报批工作。核能、氢能、风电多轨并进,为古雷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生产层面,园区内部小循环与外部大循环协同构建,二者畅通交汇,共促绿潮奔涌。
走进园区,一条条管道如血脉般连接着各个企业。正全速推进建设的中沙古雷乙烯项目,与福化鲁华比邻而居。未来,前者生产的碳五碳九可通过管道直供后者,转化为制造汽车轮胎、口罩等产品的特种树脂;生产剩余的液体又将回输至中沙古雷乙烯项目做原料,在乙烯塔中裂解变成新的化工产品。通过产业链延伸耦合、装置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将各类原料在园区“吃干榨净”。
就连工厂排放的尾气,也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变废为宝”。
今年,一项化工尾气回收制LNG项目正式落户。过去,古雷石化公司每年有数万吨甲烷氢被当作锅炉燃料直接燃烧。未来,这些“被浪费的资源”将被回收、液化,变成清洁能源产品。
园区外,古雷正积极谋划石化与鞋服纺织两大产业的深度耦合,推动其交织成网、共振图强。郑立敏介绍,鞋服纺织产业作为福建省四大万亿级支柱产业之一,拥有晋江运动鞋服、长乐纺织等国际级产业集群,对上游高端化纤原料的需求量非常大。锚定省市所需,古雷依托已落地的恒海聚酯纤维、天辰高端聚酰胺、南化苯胺等项目,绘制了涤纶、锦纶、氨纶“三根丝”产业实施路线图,构建“石化原料—化纤—面料”直供体系,编织从原料直达成衣的全产业链锦绣画卷。同时,通过招引贝欧亿高性能聚烯烃弹性体、生物基热塑性聚氨酯材料等化工新材料项目,着力打通“化工原料—鞋材”短流程,为打造耐磨性、环保性、弹性等功能更全面的鞋材提供上游支撑。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郑立敏表示,古雷要做的,就是让“福建制造”用上“福建原料”,以此助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
时空更迭,挑战各异,但共产党人久久为功、为民造福的初心使命始终如一。这份在接力传承中共同写就的“绿色答卷”,持续激荡着跨越山海的时代回响……
中沙古雷乙烯项目工人正在进行管道焊接。詹照宇 摄
福海创公司工作人员在中控室通过监控屏幕实时观察设备运行参数。詹照宇 摄
古雷石化园区福海创固体码头作业繁忙。 卢冠琼 摄
古雷石化基地航拍图 陈汉祥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