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司法所护薪驿站:不止于“薪”的权益守护
在厦门市海沧区的建筑工地上,54岁的工人吴某因施工坠落致七级伤残,与劳务公司就赔偿金额僵持数月,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厦门市海沧区司法局海沧司法所护薪驿站介入后,调解员联合律师核算法定赔偿标准,同步协调招商部门反馈企业经营状况,最终促成企业支付32.3万元赔偿款,并通过分期支付缓解经营压力。吴某当场收到首期11万元治疗费,临别时他紧握调解员的手说:“这钱,是实打实的!”
据了解,护薪驿站是厦门市海沧区司法局海沧司法所打造的服务品牌。它没有实体驿站,却把服务送到劳动者身边——司法所工作人员定期走进建筑工地、物流园区和村居社区,通过法律咨询台、宣传手册和线上“护薪微课堂”,为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从业者提供“家门口的法律服务”。“护薪驿站”不只解决“欠薪”问题,更延伸至劳动者的工伤赔偿、社保缴纳、合同规范等全链条权益。
“工人来,常只说‘欠薪’,一问才发现是合同没签、社保没交、证据没留。”海沧司法所调解员小陈说。她记得一位快递员小林,因平台结算截图未保存,工资被拖欠三个月,他曾多次联系平台,电话打了一个又一个,最后都石沉大海,后来他在锦里村的法治宣传活动上收到了护薪驿站的宣传联系卡,便决定试试看。驿站工作人员在详细听取了他的困难后一边指导他用手机拍下快递平台上的结算明细,一边协助联系平台补发电子凭证,在收集完全部材料并提交后,企业一周内便结清了欠款。“以前维权得跑三四趟,每次都是填表、排队、等结果,一折腾就是半个月。”小林感慨道,“现在驿站有针对性的引导我们留存证据对接企业,省心多了。”
护薪驿站的创新,藏在“预防—调解—履约—保障”的闭环里。如某建筑企业欠薪案中,驿站先联合招商部门了解到企业因工程款未到账导致支付困难,再协调法院确认流程,最终促成企业以分期支付+资产抵押的方式,为200余名工人追回欠薪180万元,既保障了劳动者权益,也为企业留足经营缓冲期。
更见温度的是王某工伤案,在工亡事件发生的24小时内,驿站首先与派出所联动,等待刑事调查结果。当排除刑案件后,海沧司法所立刻与企业及工亡家属对接,听取家属诉求,并在48小时内联动仲裁员分析赔偿标准、入户企业与负责人耐心沟通,促成赔偿落实。家属在临别时候说:“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冷冰冰的法律,是你们身上看得见的人情温度。”
这支队伍的专业底气,源于日常的“充电”与“实战”。调解员利用司法所所务会集体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每月内部分工模拟“工人情绪激动”“企业失联”等场景,边安抚边找依据。调解员小黄感叹道:“以前只会说‘别急,我们帮忙’,现在能说‘劳动合同第5条写明了社保缴纳,这可以申请仲裁’”。如今,海沧司法所已有3名调解员通过劳动仲裁员资格考试——从“和事佬”蜕变为“明白人”。
而数据也印证了实效:截至目前,海沧司法所护薪驿站累计调解劳动争议206件,涉及金额200余万元,涵盖薪资拖欠、工伤赔偿、社保补缴等多元领域;调解成功率达92%,司法确认率超80%,履约率比传统方式提升40%。企业态度悄然转变:“以前和工人沟通总是不欢而散,现在有司法所帮忙从中调解,以法律为准绳,以情理为标准,顺畅多了。”一家建筑公司负责人坦言。驿站不仅成为劳动者的“权益靠山”,更成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政企和谐的“治理纽带”。
下一步,海沧司法所护薪驿站将迈出更大的步伐:计划开发线上服务平台,实现纠纷申请、证据提交“一键办理”;与企业对接用工数据,对欠薪风险智能预警;推动法院设立“护薪专窗”,让司法确认“当日申请、3日办结”。
夜幕降临,海沧司法所的办公室灯光依旧明亮。司法所的灯,不只照亮办公室的桌角,更照见每个普通劳动者心里的光,这不仅仅是“要回钱”的驿站,是“让日子有盼头”的地方。(海沧区司法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