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区矫正工作新模式 厦门市翔安区马巷司法所打造“1+18+N”工作机制

法治在线 | 2025-10-22 17:38

厦门市翔安区马巷司法所(以下简称“司法所”)社区矫正对象长期维持在80人左右,且外来务工人员较多、文化程度较低,人员复杂程度较高。为切实提高监管水平和教育质量,有效预防社区矫正对象重新违法犯罪,结合辖区实际,司法所积极探索发挥居委会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作用,打造“1+18+N”工作机制(即“一个所十八个社区N个网格员”)。通过以本辖区内18个社区调解委员会主任为抓手,发挥各社区网格员地缘近、信息灵、处置及时优势,协助掌握网格内社区矫正对象思想动态、社会交往等情况,配合处置突发事件,努力打通社区矫正监管的“最后一公里”。

在“教”上下功夫。与社区建立起深度互通合作机制,通过座谈会、综治例会等形式深化社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并通过社区矫正业务培训会不断提升社区监管业务能力,帮助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升社区矫正工作专业化水平和监管质量,为社会治安和矫正工作做出贡献。

在“智”上下功夫。开展调查评估时,邀请相对应片区网格员围绕该对象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后果及影响等事项进行调查了解,全方位形成评估意见,防止因情况掌握不全、证据材料掌握不实导致评估意见偏颇,有效提升“智”理效能。

在“联”上下功夫。一方面,司法所联合社区干部、网格员开展实地查访,减少工作阻力,进一步争取家属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真实掌握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生活、工作、人员交往、思想情况以及是否涉嫌再次从事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另一方面,联合社区进行信息比对,查看社区矫正对象是否属于邪教人员、是否有吸毒史等。

在“宣”上下功夫。司法所充分发挥基层网格员优势,让其化身“法律宣传员”“政策宣教员”,在开展实地走访工作时,适时开展道德教育、法治宣传、社会帮扶等活动,对全体社区矫正对象及其家属上门或集中宣传政策,开展普法教育,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法律效益。

马巷司法所按照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要求,建立“1+18+N”工作机制,全面掌握了解社区矫正对象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加强常态化走访、教育帮扶,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做好安全稳控,破解社区矫正对象教育管控难题,取得明显成效。(厦门市翔安区司法局)


新闽网客户端下载 新闽手机网 新闽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